网上理财遭“李鬼”网站险被骗38万
网上理财遭“李鬼”网站险被骗38万
民警紧急利用网站“BUG”追回全部被骗资金
以“公益慈善”名义开展投资理财?结果“投资群”里竟全是托!上海一阿姨网上理财遭“李鬼”网站险被骗38万元p2p理财险。静安民警慧眼识别涉诈网站“漏洞”,5小时内多次利用该BUG为群众追回全部被骗钱款获得赞誉。
今年1月5日上午9时许,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临汾路派出所接分局反诈中心预警,称有辖区居民向涉诈网站充值,疑似遭到诈骗p2p理财险。接警民警立即到场见面劝阻,但似乎还是“来晚一步”。经了解,当事人蒋阿姨当时已完成了两笔总计8万元的转账,并准备追加“投资”30万元。劝阻后,民警深入调查发现网站存在“BUG”,案件就此迎来了转机……
据介绍,2023年12月初,蒋阿姨经网友推荐进了一个投资交流群p2p理财险。刚进群便有人来搭讪,对方自称系某慈善基金会客服,负责与客户对接。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客服”结合蒋阿姨的投资习惯,向其推荐了旗下多款“公益”投资项目,主要获益渠道为资助对象的回馈。蒋阿姨自行对比发现,该投资项目的年化收益率较其他平台高出数倍,老人心中存疑,并未立即投资。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群友”晒出自己“高收益”后,蒋阿姨坐不住了p2p理财险。
2024年1月2日,当“客服”再次找到蒋阿姨询问其投资意愿时,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并随后在对方引导下,接收并打开了一串后缀为阿拉伯数字的不明网址链接p2p理财险。网页中赫然显示有“某慈善基金会”字样。注册登录后,蒋阿姨当即注入5万元投资了其中一款高回报“公益建设”理财项目。
时间来到1月4日,蒋阿姨发现该网站无法登录,咨询“客服”后收到对方提供的一串新网址p2p理财险。蒋阿姨登录后查询到其账户内已有近5000余元“盈利”,老人这下乐开了花,并立即追加“投资”了3万元,还准备到银行提高转账额度,准备再“投资”30万元。
展开全文
然而,蒋阿姨的“发财”路“戛然而止”p2p理财险。1月5日上午9时许,收到预警的临汾路派出所民警赶来核实劝阻,得知老人还准备进行大额投资,便立即实施拦截并将老人带往派出所开展保护性止付(暂时冻结银行卡)。
其间,值班民警王天一在调查过程中意外发现受害人口述的“某慈善基金会”网址并非官方网址,且其之前多次登录的网址域名存在变化“规律”:网址域名完全相同,唯独后缀的阿拉伯数字始终在变p2p理财险。在删除后缀发现依旧无法登录后,王天一当场测试了相同位数的不同“尾号”,最终成功登录到网站取现界面。
上午11时许,经尝试小额“提现”5000元,蒋阿姨在该网站绑定的银行卡果然收到陌生账户发来的转账,不多不少正好5000元!获悉结果后,王天一立即向分局反诈中心汇报,经批准,民警们开始运用该方法,最终用时5小时成功帮助老人分多笔将8万元被骗资金悉数追回p2p理财险。
经查,该诈骗团伙所使用的假冒网站主要运行规律就是通过添加后缀数字来“加密”网址,在诱使受害人投资后导致其无法在同一网址域名下提现,但使用“尾号”不同的域名登录时,依旧可以操作小额提现p2p理财险。
而经进一步研判发现,蒋阿姨的数笔“退款”皆来自不同的陌生银行账户转账,且老人加入的“投资群”,其成员全都是托p2p理财险。王天一告诉记者,这些冒充客户的社交账号均未经实名登记、没有活跃度或是新注册的账号。
“受害人如果再追加大额‘投资’,则很有可能其账户资金就会被瞬间清空p2p理财险。”王天一表示,能成功追回被骗钱款的关键在于涉诈网站本身存在“规律”和漏洞,其多为网络诈骗惯用的伎俩:“放长线钓大鱼”,即通过小额盈利的提现尝“甜头”,诱使受害人追加大额投资。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p2p理财险。
警方提醒
虚拟投资类理财骗局通常有相似的套路,诈骗分子第一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发布理财推广信息;第二步通过聊天话术、小盈利等方式获取投资者的信任;第三步诱导投资者加大投入后便直接消失p2p理财险。
广大投资者一定要有正确的投资理念,谨防虚拟投资类理财骗局p2p理财险。
[此文来源:上海法治报 记者 胡蝶飞,版权说明: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p2p理财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