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保险史】保险业的初步发展——保险业务、市场格局与社会成效
点击上方“中国保险学会”可以订阅理财与保险!
本文字数: 1763字
阅读时间: 4分钟
一、保险业务经营
清末保险业务集中于财产险,以水险最为多见,其次是火险理财与保险。水险包括水渍险、水陆联运险(车轮运输险)、车运险、船舶险(船壳险)、船壳平安险、船壳尽失险、木驳险、船险(渔船)、货物金银运输险等。火险包括厂栈险、店铺险、房产险、机器险、货物险、生财险、家私险。此外还有兵盗险、风潮险、爆炸险,以及邮政保险。
人身保险方面,除了一般寿险业务之外,各公司还开发出种类繁多的特色险种,包括婚嫁保险、教育保险、善后保险、限制付款保险、定期保险、妇女妆奁险、婴孩蓄贮银险、置业本金险、学俸薪金险等理财与保险。
19世纪80、90年代以后,各保险公司通过多种促销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理财与保险。以报纸广告推销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的重要营销方式。花样繁多的保险广告和其他形式的保险信息铺天盖地,反映出这一时期保险市场的活跃程度。
保险条款多由外商保险公司依据各自国家的法律和保险惯例制订,华商保险企业沿用理财与保险。保险费率同样由外商公司厘定,华商参照实行,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行市标准。
香港华商燕梳行公议各街价目表
人寿保险一般分10年期、15年期、20年期三种,受保人保险期内身故,由公司付给赔款,期满无恙,则将保费加利给还理财与保险。缴费标准,各公司均有定例。1909年华安人寿保险公司章程规定,以保额为1000两为基准,如保期10年,投保人17岁至25岁间,年交保费105.9两,至26岁时为106.15两,27岁时为106.40两,依此累加,至55岁时须缴131.60两。如保期为15年,17岁至25岁每年保费为68.50两,26岁时为68.70两,至55岁时为92.80两。保期为20年,17岁至25岁年保费49.60两,26岁时为49.80两,至50岁时为69.80两。
二、保险业的市场格局与社会成效
展开全文
清末保险市场上,外商保险优势明显理财与保险。1805—1911年,中国保险市场上先后存在外商保险总公司24个,分公司约132个,代理处(洋行代理)约469个。华商保险公司尚处于初创时期,往往旋起旋灭,如1908年成立的北洋水火保险公司到1912年即告歇业。不少人寿保险公司也是昙花一现,如允康人寿、延年人寿等公司,开办仅数年即行停业。到1911年,华商保险总公司、分公司及代理处计有126个。
1905年,香港火险、中国火险、广东水险、保家水险、保宁水险、保安水险、扬子保险、上海火险、永年人寿9家外商保险公司名义资本为1553.06万两,实际资本估计为722.83万两理财与保险。安泰、仁济和、宜安、福安、源安、中国合众6家华商保险公司名义资本为616.7万两,实际资本为358.35万两。即使到1911年,所有17家华商保险公司实际资本总计663.725万两,与外商保险公司仍不可相提并论。保费收入同样如此。在水火险领域,1904年扬子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达到1120,534.86元。在寿险领域,创办于1898年的永年人寿保险公司1910年4月1日到1911年3月31日的一年间,保费收入2,896,553.27两。与之相比,华商营业收入则微不足道。
清末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理财与保险。上海《申报》登载的大量投保人告白中可见,受益的投保人来自各行各业,如货栈、书坊、书局、嫁妆店、熟食店、药店、土栈、鞋帽店、服装店、客栈、土行、京广货、马房、烟铺、参号、绒衫号、蜜栈、银楼、住宅、绸庄、油麻号、钟表店、烛店、茶石店、洋货店、丝厂、米栈、钱庄、洋货布号、火腿店、五金号等。
1880年的上海外滩
保险公司的赔款支出,体现了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理财与保险。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开办11年,“付出之赚利及赔款已逾银二百万两”。
保险公司参与城市消防、港口引水、气象预报等活动,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理财与保险。早在1864年,上海的保险公司就与公共租界、商人等组织消防队。1866年,上海公共租界正式成立消防队,经费即由各保险公司负担。为便于救火,保险公司还在保户门楣上悬钉一种铜质或轻铁质火标,提醒救火人员奋勇抢救。1906年,上海华商保险公司也于南市设立救火善会,购置汽龙及各种救火器具。
早期上海公共租界的消防队
保户门楣上悬钉的保险标志
港口引水与气象也是保险公司介入的领域理财与保险。早在19世纪60年代,保险公司就要求各船主雇佣保险公司认可的引水员,以防范风险。1881年,各轮船公司和保险公司还推动了上海气象预报系统的建设。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
在促进资金融通、扩大社会信用、支持实业发展等方面,保险业的作用也有所体现理财与保险。保险业的资本和保费是银行吸收资金的来源,而1905年华兴保险公司设立,则标志着华商银行业对保险业投资的开始。保险提高了交易双方的信用度,促进了资金融通,以保险股票、保险单押借银两在清末已经十分常见。
本文节选自《中国近代保险史》理财与保险。
编辑:于小涵
首先,本书对19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近代保险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理财与保险。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大量发掘、利用档案、报刊等各种中外文献,在充实的资料基础上,对中国近代保险业的相关史实进行了辨析,分阶段考察了中国保险业的演变进程,全面论述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较为细致地展示了这一阶段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发展面貌。
其次,本书对一百多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初步总结和认识理财与保险。该书将中国保险业的演变进程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观念变革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既揭示西方保险业对中国近代保险市场的控制和垄断,也考察了民族保险业跌宕起伏的演变过程,还探讨了保险制度在中国的移植及其本土化问题,等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新意的学术观点,对中国保险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就内容而言,这本书既有对保险企业的考察,也有对保险市场的探析,除了介绍外商保险业和华商保险业的发展历程,还关注到保险同业组织、保险监管制度等以往研究中较少注意的方面理财与保险。此外,书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保险制度和保险事业进行了专门介绍,对现代保险知识在中国的建构过程和保险学术研究等也做了专题论述,更全面地呈现出1949年前中国保险事业的丰富面貌。
总之,该书既是对二十多年来中国近代保险史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也为下一步中国保险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起点与讨论平台理财与保险。
中国保险学会
构建保险大社区
微信:iicbxzx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