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背后的“金融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领域,金融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换汇行业。
4月25日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下称《意见》)指出,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其中包括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资金政策;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优化跨境结算服务等换汇行业。
此外,《意见》还鼓励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汽车企业在海外提供金融支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更好服务大型成套设备项目等换汇行业。
一位股份制银行跨境业务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他所在的银行正持续加大面向外贸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换汇行业。究其原因,随着防疫措施优化,众多外贸企业主纷纷前往海外拓展业务并带回大量订单,提升了产能扩张资金需求。
“我们对此专门制定了面向外贸重点行业的信贷扶持措施,结合海外订单履约交付能力与企业自身信用评级,提供低息信用贷款换汇行业。”他告诉记者。但与此同时,随着欧美经济衰退风险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波动加大,目前银行风控部门也开始从严审核外贸订单的交易对手履约风险,导致部分外贸企业信贷申请未能获批。
在这位股份制银行跨境业务部门人士看来,若这些外贸企业能获得出口信用保单的支持,银行对外贸合同履约风险的顾虑就大幅降低,有望快速批复信贷申请换汇行业。
一位中国信用出口保险公司地方分支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积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换汇行业。具体而言,他们一方面加大出运前订单承保支持力度与提升买方限额满足率,助力境内外贸企业开发海外新买家,一方面积极优化措施实施快赔强追,助力外贸企业挽回经济损失。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意见》的面世,还预示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换汇行业。
“目前,越来越多与中国企业开展外贸业务的海外公司也感受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诸多好处,包括降低了二次换汇的汇率风险与转账费用,显著扩大与中国企业的外贸规模等换汇行业。”一位跨境电商支付服务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但要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一步普及,还需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向海外企业推广这项业务并提供配套的人民币计价金融服务。
在他看来,目前不少海外买家与国内外贸企业之所以愿意使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仍是“重中之重”换汇行业。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表示,外汇局始终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策略来管理汇率风险敞口换汇行业。
“当前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方式很多,除了通过衍生产品开展套期保值外,使用人民币结算也是个很好的方法,还有进行贸易融资,不管是迟付或者早付、迟收或者早收,这都是很好的对冲方式换汇行业。”她指出,外汇局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相当数量的企业采取了包括人民币结算、开展套期保值、改变结算方式以及改变货款回笼速度等方式来管理汇率风险,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破解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难
展开全文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在2021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同比增长7.7%,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换汇行业。
这背后,广大中小微经营外贸企业功不可没换汇行业。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吕大良介绍说,去年中国涉足进出口业务的民营外贸企业达到51万家,进出口产值达到2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换汇行业。民营企业的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50.9%,年度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对中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到80.8%。
但与此同时,不少中小微民营企业仍然在进出口贸易领域遭遇融资难融资贵,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自身规模较小且缺乏足够的融资抵押物,二是其外贸合同交易对手相当多元化,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也担心外贸交易对手的履约付款风险,不敢贸然提供贸易融资或经营性贷款换汇行业。
《意见》对此指出,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扩大保单融资增信合作,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增信支持力度;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外贸融资需求;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支持换汇行业。
“若中小微外贸企业外贸合同能得到出口信用保险支持,银行敢贷愿贷能贷的底气就更足换汇行业。”上述股份制银行跨境业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从前述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地方分支机构负责人了解到,去年他们出台的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支持外贸发展措施,已被纳入当地政府的跨周期调节稳外贸、加快经济恢复行动方案换汇行业。目前,他们一方面加大力度支持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包括提供相应保险产品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建设海外仓,并提供政策咨询、风险保障等服务,一方面聚焦国家战略,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与地方外贸经济优势进行创新结合,进一步争取总部资源、加大短期出口险支持力度,强化信保政策在重点企业的推广。做好资信评估、管好买家风险、增加授信规模、扩大承保金额,拉动传统货物贸易稳增长。
在他看来,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目前不少中小微民营外贸企业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企业自身开发新市场的渠道有限,对新市场的信息和环境把握能力不足;二是面对业务出海,企业对自身经营风险和成本管理的手段不足;三是近些年周期性行业风险不断积累,不少企业对此缺乏足够的风险洞察与应对举措换汇行业。
前述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地方分支机构负责人指出,围绕《意见》所提出的“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他们计划多管齐下,一面加大力度落实产业链强链固链,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加大全链条信保服务支持力度;一面持续聚焦高端船舶、新能源车、光伏风电产品“走出去”和资源能源海外开发等重点领域,用信保产品服务创新,进一步扶持项目、推动项目、促成项目换汇行业。
多位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正与当地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紧密合作,一面依托保单融资增信合作,满足广大中小微外贸企业的产能扩张资金需求;一面整合多方数据,持续协助中小微外贸企业动态监控买家风险异动,增强他们的风险管理能力换汇行业。
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越来越多海外买家也日益接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换汇行业。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货物贸易领域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同比增长37%,占比提高到19%,比2021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换汇行业。
这背后,是越来越多境内外企业都意识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诸多好处,比如有效降低二次换汇所带来的汇率风险、进一步提升外贸货款资金到账效率并降低转账费用,以及显著扩大外贸业务规模等换汇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完善外汇衍生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更好满足外贸企业汇率避险和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换汇行业。
前述股份制银行跨境业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为了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目前他们一面结合某些重点企业的外贸业务收支状况与资金周转需要,提供定制化的跨境业务人民币结算产品,一面则与海外银行积极合作,向更多海外企业推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换汇行业。
在他看来,目前东南亚国家地区企业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接受度相对偏高,因为人民币在这些国家地区具有较高普及度与广泛使用范畴,但在欧美、南美、非洲等地区,鉴于当地不少银行尚未开设人民币账户服务,以及当地企业还没有使用人民币开展交易结算的习惯,他们仍在逐步接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这项新兴服务换汇行业。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国家推进跨境贸易本币结算,无形间给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当地普及奠定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换汇行业。”这位股份制银行跨境业务部门人士认为。
记者获悉,除了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众多银行人士认为《意见》面世还有助于外汇避险产品迎来新的发展期换汇行业。
目前,尽管银行能提供外汇衍生品包括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外汇期权、人民币外汇掉期、新兴市场货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等,但随着外贸企业外汇避险需求日益多元化,这些产品未必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换汇行业。
王春英表示,外汇局将继续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包括完善针对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专项评估工作,引导和鼓励银行优化授信保证金制度,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换汇行业。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将致力于提升银行分支机构的展业能力,因为分支机构的展业能力增强,意味着它可以面对更多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外汇避险服务。
“此外,我们将继续凝聚各方合力,着重加强政银企合作成本分担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套保成本;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研究探索支持外综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外汇套保服务换汇行业。”她指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