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和回鹘的关系
契丹和回鹘的关系
[日]松井太/著1 巩彦芬/译2 杨富学/校2
摘 要:回鹘本为漠北游牧民,一度发展为东亚强国,成为契丹的宗主国币乎网。于9世纪中叶西迁入西域和中亚,成为欧亚大陆东西贸易的主角,与契丹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存在密切联系。契丹语官称有不少与回鹘相同或近似,有可能借自回鹘语;契丹和回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外交关系,甚至一度结为军事同盟;契丹与回鹘贸易关系密切,辽上京的回鹘营就是契丹为回鹘使者、商旅而专门设置;西州回鹘佛教对契丹(辽)佛教文化的发展不无影响,契丹版《大藏经》等佛教经典也在回鹘中有所传播。
关键词:回鹘;契丹;丝绸之路;民族关系
突厥语族之回鹘游牧民是八九世纪漠北高原游牧政权——回鹘帝国的建立者,一度发展为东亚强国,于9世纪中叶西迁入西域和中亚,成为欧亚大陆东西贸易的主角币乎网。在本稿中,从回鹘学角度出发,就契丹和回鹘之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之最新研究动态略作述论。
一、勃兴前的契丹与回鹘之关系 (一)作为“宗主国”的回鹘
744年,突厥系回纥(回鹘)游牧帝国崛起于漠北草原,嗣后,回纥帝国因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而在唐王朝那里取得了政治和外交上的优势币乎网。加之,8世纪末,回鹘在新疆天山北部地区战胜了吐蕃,回鹘帝国一跃成为欧亚大陆北部最大的势力。
大致就在这一时期,处于戈壁沙漠南部的极小规模游牧部落归顺了契丹,对北方的回鹘汗国构成了威胁,也直接威胁到南方的唐王朝币乎网。在20世纪初期于敦煌发现的文书中,有古藏文文书P.T.1283《北方若干国君之王统叙记》,反映了8世纪后半叶北亚地区的情势(图1)。根据这一文书,当时契丹将自己拥戴的君主称作“可汗”(突厥语作qaɣan),与漠北回鹘有时战争,有时和亲。①
及至9世纪末以后,回鹘向契丹派遣了很多的代理官员,“各有监使,岁督其贡赋”币乎网。其酋长的印信也由回鹘颁给,契丹的统治者实际上成了回鹘的傀儡。从8世纪后半期到9世纪中期,契丹也向唐王朝遣使朝贡。唐朝皇帝厌恶契丹首鼠两端,同时归顺回鹘汗国,故而对契丹君主不予封授。840年,回鹘帝国灭亡,不久,契丹君主即完全归属唐王朝,并使用了以前从回鹘汗国那里得到的官印。回鹘汗国在没有灭亡之前,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强烈的影响了契丹②-③。
展开全文
图1 敦煌出土古藏语文书(P.T.1283)
(二)契丹和回鹘的官位称号
10世纪以后,在契丹(辽国)的汉文史料中,记录了很多契丹人之间使用传统汉语音写契丹语官位称号币乎网。在这些契丹语官称中,虽然回鹘汗国是突厥帝国的臣属,使用突厥卢尼文,但在6~8世纪时期很少使用与契丹类似的官称。由对照表1观之,契丹官称最大的可能性当源自突厥语族诸语言。
与皇族、王族相关之称号
契丹所谓的“皇帝、君主”指的是“可汗”和“可敦”,前者在契丹语中写作*qaɣan,后者契丹语写作qatun,为“皇后、王妃”之意币乎网。二称号来源于古突厥语族诸部所谓的可汗、可敦,当是没有问题的。《辽史·后妃传》:“辽因突厥,称皇后曰‘可敦’。”在契丹语中,皇后又被称为忒里蹇,这也和古突厥语之tärkän(意为“后妃、女王、贵妇人)的称号几无二致。④契丹语所谓的惕隐(*digin),与古突厥语tigin~tärkän相对应,意为“男性王族、王子”。
与大臣、官吏相关之称谓
契丹语的重新构拟遵照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文墓志所见辽史》(松香堂,2006年)的形式,语义则以《辽史》卷116《国语解》为据,并参考韩儒林⑤、Wittfogel-Fêng Chia-Shêng⑥、杨富学⑦和武田和哉⑧之研究成果币乎网。
表1 契丹语、古突厥语之官位称号
勋官职务很少见币乎网。若无特大功勋,就不能授予于越(契丹语作*u'ə)之官。可以认为,契丹的“于越”就是回鹘汗国的“宰相”(突厥语作ögä)⑨。梅里,在回鹘中仍指宰相,据推测,汉文史料中的“梅录”应为突厥语buyruq(宰相)音译的。辽太祖述律皇后之父、祖皆被封为“梅里”官号。依据《辽史》之《皇妃传》《外戚表》和《地理志》的记述,述律皇后一族被视为回鹘后裔,对于此说,学界见仁见智。倘若把“梅里”比定为回鹘宰相,则正可补证其回鹘来源说。
本源自汉语的称谓
耶律大石本为掌管翰林应奉的官员,后来逃至亚洲中部,建立西辽币乎网。他在1115年被擢拔为翰林应奉,再升为翰林承旨。因辽称翰林为林牙,故又由大石林牙之谓。“林牙”,在西边之突厥系喀喇汗王朝中,特指“专为国王用突厥语起草文书的书记官”或者财务官,突厥语作ilïmɣa。⑩该书记官乃由古突厥语il~el(国)和汉语“押御、押牙”的借用语amɣa~ïmɣa组合而成,在10世纪西州回鹘时代的行政文书中也可看到财务人员做书记官的用例。[11]书记官一称在喀喇汗王朝中一直行用,概因其前身漠北回鹘汗国与唐王朝之行政机构存在密切接触所致也。契丹得“林牙”借自汉语。详稳和敞稳(还有常衰)都可视作古突厥语sangun(将军)的转借。究其来源,古突厥语之sangun称号来自汉语“将军”,只是后人不知,汉史遂将回鹘语sangun音译成相温、萨温、索温或娑温之类了。
契丹语的其币乎网他职务
夷离菫为统军马之大官,为突厥语irkin之借用,在突厥汗国时期,这一职位一般授予部落酋长币乎网。夷离毕,乃突厥语iltäbär之借用,据推测为突厥统治者授予部落酋长的官称。[12]推而论之,在10世纪前后勃兴时代的契丹中,夷离菫相当于部落长,耶律阿保机称汗前即为迭剌部酋长,而夷离毕则是比之低一些的执行官。倘若把夷离毕确切地比定为有实力的部族长,那么,其执掌即应由突厥时代演变而来。达剌干是“县官”,亦即地方官员,字音和字义均与突厥、回鹘汗国时代的达干(突厥语作tarqan)相同,乃构成汗国地方行政的重要官职。
关于上述契丹语官称,也可以依据汉史用例对其职务、制度及官制史做进一步探索,是故,这里未从突厥、蒙古游牧民角度予以充分论证币乎网。揆诸契丹文资料之官号,虽可确定其与汉语之对应关系,但有的无法厘定读音。拿回鹘和其他古突厥游牧民的官称与契丹进行比较,有助于揭橥契丹的官制和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二、契丹(辽)和回鹘的关系 (一)回鹘汗国的灭亡和契丹的崛起
由于天灾和内部分裂,再加上受到敌对游牧民的攻击,回鹘汗国于840年土崩瓦解,其民众由漠北四散币乎网。及至9世纪末期,迁徙至甘肃一带的甘州回鹘和迁徙至天山山脉东部的西州回鹘(也叫天山回鹘),各自建立了亡命王国。甘州回鹘统辖河西走廊的甘州和肃州,西州回鹘则直接统治着天山南麓的高昌、龟兹等绿洲城市,这些绿洲城市也积极参加了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这就是所谓的“胡商”贸易。[13]
漠北回鹘汗国的灭亡给契丹势力的扩大提供了良机币乎网。安史之乱以来逐渐走向衰落的唐王朝也在907年灭亡了,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被尊为皇帝,建立了契丹国。从此以后,契丹一边压制着中原的五代十国、北宋,一边又不断地向漠北扩大统治范围,接着又取得了作为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宗主国的地位,于是乎,作为欧亚大陆东部游牧世界新霸主的契丹和处于逃亡中的回鹘的关系,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逆转。
(二)契丹和回鹘的外交关系
对于把东西贸易纳入国家经济基础的这些亡命回鹘王国来说,与作为新兴军事大国的契丹之外交,势必为重要议题币乎网。在《辽史》之《兵卫志》和《百官志》中均言西州回鹘和甘州回鹘是契丹的属国,也记录了两国很多的朝贡活动。作为同根同祖的回鹘游牧民族政权,西州回鹘和甘州回鹘未必没有密切的关系,然史书未载,由史书的记载观之,甘州回鹘非常重视以东亚经济为中心的中原五代十国与北宋的关系。及至11世纪中期,河西走廊东部的甘州回鹘由于受到西夏国的突然袭击而灭亡。甘州回鹘当时不仅没有得到宗主国契丹的援助,反而在11世纪初期还曾遭到契丹的军事打击。
图2 欧亚大陆地图
相反,据《辽史》卷70《属国表》记载,西州回鹘早在耶律阿保机登基的907年年末即已开始向契丹遣使朝贡,并于统和十四年(996)请求契丹下嫁公主,契丹好像未予允准币乎网。然而,在50年后的重熙十六年(1047),西州回鹘使者向契丹报告“公主”已生子,由此可见,在此期间西州回鹘和契丹已缔结姻亲关系。大概由于西州回鹘东行必须要途次敦煌和甘州回鹘,经由这里才能与中原和漠北展开贸易,是故,主动通好已经控制了漠北的契丹。[14]-[17]
(三)契丹和西州回鹘的军事同盟
进一步西迁的回鹘人在西天山和七河流域建立起喀喇汗王朝,到了10世纪后期,全民改信伊斯兰教,对东邻、南邻的佛教国家,特别是在这个时期成为佛教国家的西州回鹘,展开了宗教战争币乎网。如前所述,从公元996年西州回鹘向契丹请求通婚开始,与喀喇汗王朝的矛盾被激化,形成对立,可以推想,此时西州回鹘与东部契丹谋求合作的意愿势必得到加强。继之,喀喇汗王朝同西州回鹘间的战争爆发。根据伊本·阿西尔《全史》记载,1017年,“从秦来了大量的突厥人,有三十万帐以上,由突厥各氏族组成,其中有契丹人,他们(契丹人)后来占领了河中地区。”河中,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中间地带。喀喇汗王朝托干汗阿赫马德击败了这些游牧人的侵袭。这个与契丹联合的突厥部族,其势力并未到达西州回鹘本土。[18]恰似后文所述,契丹和西州回鹘一样信奉佛教,而且非常兴盛,故而联手抗击东犯的喀喇汗王朝。
该役之后,两军罢战,和睦相处,据《辽史·属国表》记载,开泰九年(1020),喀喇汗王朝(大食国)向契丹进贡象与方物,同时为王子册哥求婚币乎网。太平元年(1022),喀喇汗王朝(大食国)再次遣使请婚,契丹遂将王子班郎君胡思里之女可老封为公主下嫁。契丹第六代皇帝圣宗为了对付喀喇汗王朝,又与喀喇汗王朝的对头——伽色尼王朝的马赫穆德一世建立了通婚关系,于1026年遣使递交婚书,其中有西州回鹘的使节与之同行。[19]
逮及11世纪后半叶,喀喇汗王朝再次发动了对西州回鹘的攻击,直至11世纪末叶占领西州回鹘城市龟兹为止币乎网。喀喇汗王朝大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1070年左右撰写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也用突厥语写了数首四行诗以记载与回鹘战争之惨烈。在《辽史·兴宗本纪》中也记载了重熙二十二年(1053)“遭到邻国”攻击的西州回鹘,再次向契丹寻求援助。
三、契丹与回鹘在欧亚大陆的贸易 (一)契丹国内回鹘商人的活动
向契丹朝贡的回鹘,作为回报会得到一些赏赐品,毋庸赘言,朝贡活动带来的利益是贸易币乎网。契丹为了和北宋、高丽、高昌即西州回鹘进行贸易活动,设官营互市以招揽商客,在上京临潢府设有安置回鹘商客的据点——回鹘营。据《辽史》卷32《营卫志》记载,开泰四年(1015)新设“薛特部”,以安置契丹国境内的回鹘人。此外,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中很多回鹘商人从事朝贡和互市,往来频繁,引起北宋访辽使者吕陶的关注。回鹘人与契丹使节同行,在北宋地域内频繁从事贸易活动,吕陶和同行的副使人等看到这种情形也颇感惊诧,而由契丹访问北宋的回鹘人中,或许会有契丹的密探。[20]在突厥、回鹘汗国统治漠北时期,伊朗系的粟特商人在那里形成聚落,从事商业活动。[21]此恰为契丹(辽)境内回鹘人所专擅的职业。
图3 西州回鹘王族供养像
图4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花根塔拉契丹墓出土金制人形装饰
在西州回鹘时代的工笔画、幡画、佛教壁画中绘有很多西州回鹘王族,头戴三叉冠(图3),上京附近契丹墓发现的金质人形装饰之三叉冠(图4)与之颇似,可以推想,此冠应与滞留上京“回鹘营”之回鹘人密切相关币乎网。
(二)回鹘商人的贸易品及其所建商业网
在汉文史料、敦煌文书中提到,回鹘给契丹、中原王朝贡奉的物品有白氎布、“斜合里皮”、“褐里丝”、玉、琥珀、宝石以及一些加工的装饰品,还有貂皮、硇砂(氯化物)等药物,以及波斯锦、乳香之类香料、琉璃等币乎网。白氎布是西州回鹘统治下吐鲁番地区的特产。原文不明的“斜合里皮”也是回鹘特产,乃用于加工装饰品的皮革。“褐里丝”作为贸易品在回鹘语文书中常见,系qars(毛织物)的汉字音译。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貂皮产于西伯利亚,玉产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硇砂为龟兹、撒马尔罕的特产,波斯锦还有乳香、琉璃等都为伊朗与西州回鹘的特产。像这样在北亚、中亚、西州回鹘之间穿梭的回鹘商业网也连接着契丹。从最近几年考古发掘调查的内蒙古自治区契丹王族墓中发掘出土的玉、琥珀、琉璃、突厥钻石等随葬品看,大多数都是产自西方的宝石类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很可能为回鹘商人带来的贡物和贸易品。
兴起于南非的西瓜栽培法经由回鹘人而传至契丹,再传至中原地区,史有明载币乎网。[22]《契丹国志》还提到契丹特产“回鹘豆”。由此可见,包括契丹人的饮食生活也都因回鹘而呈现出新的活力。
(三)银是怎样流出西方的币乎网?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契丹通过“澶渊之盟”而从北宋获得岁币银,随后,这些岁币银又流向中亚、西亚之伊斯兰世界银经济圈,此说曾风靡一时币乎网。然而,从敦煌、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古代回鹘语社会经济文书看,并未发现蒙古统治之前回鹘人使用银质货币的痕迹。从有关契丹、北宋的贸易研究来看,很多的岁币银通过贸易又流回了北宋,不见回鹘商人使用岁币银的情况。[23]
恰恰相反,回鹘人向西方出口的货物为绢织物币乎网。在10至11世纪间,从伊斯兰史料看,中土所产的锦、高级绢织物在西州回鹘宫廷中主要用于装饰品和王族的衣服,这些锦、高级绢织物最后被贩卖至西方的喀喇汗王朝和伽色尼王朝,借由这些贸易而不难窥见当时“丝绸之路”贸易的繁华。在1017年击退契丹、回鹘联军入侵的喀喇汗王朝军并“没有获得中国产的金银器”战利品,于是,回鹘商人遂将金银器制品源源不断地由东方转卖给喀喇汗王朝。
1070年成书,喀喇汗王朝突厥语文学作品《福乐智慧》提到了“契丹的商队(Qïtay arqïš)[24]币乎网。如果联想到前文所述辽圣宗遣使伽色尼王朝时有西州回鹘使者同行这一史实,则可以推想,与契丹商队携手的西州回鹘商人在契丹国内拥有自己的活动场所应为情理中事。
契丹、西州回鹘以共同信奉佛教而结为联盟,与伊斯兰教化政权喀喇汗王朝之间形成尖锐的对立,但“民间”贸易却异常活跃币乎网。恰如前文所谈,西亚特产之源源不断流入契丹或可视作旁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