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来看,“隐”分为几种?元朝士人对仕和隐抉择
仕和隐这两种文化元素始终存在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世界中,构成了他们的二元时空币乎网。仕或者隐,是一个历朝历代的中国传统士人都将面临的问题。
何时仕与何时隐,为什么仕与为什么隐,以及仕者欲隐、隐者欲仕等等充满纠结与徘徊的矛盾心态已经深深烙入他们的灵魂币乎网。
至于为什么出仕,则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忠君”,“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另一个是行“道”,“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至于仁而已”,士人的责任就在于推动“道”的实现,这也是他们的理想所在币乎网。
最常见的一种是作为仕的退路而存在,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币乎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币乎网。”“无道则隐”、“独善其身”实际上都是在“仕”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展开全文
如果仅用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仕与隐之间做抉择其实并不难,无非是看天下“有道”还是“无道”,理想的实现究竟有无可能,二者仍然处于可以调和的状态币乎网。
朝代的变迁与华夷政权的更替也使得仕与隐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人选择,而是牵扯到诸多方面币乎网。因此,宋末元初士人在面对仕与隐时所作的挣扎要比前人复杂与沉痛得多。而在仕元词人身上,更是存在着多重矛盾。
先秦儒家的“忠君”思想建立在“道”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弹性币乎网。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可见君王的权威并不是不可动摇的,如果他的存在没有助力于“道”的实行,那么就可以弃之而去。
关于这一点币乎网,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表现得更加决绝: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币乎网。’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
君君臣臣之间拥有的也是双向选择的权利,孔子、孟子周游各国正是为了寻找明主实现“士志于道”的理想币乎网。秦汉统一以后,为了强调君王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对于“忠君”思想进行大力改造和宣传。
西汉董仲舒宣称君权神授,提出“三纲五常”,并进一步认为忠只可以针对一个人,“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币乎网。
魏晋乱世以来,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因为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而有所动摇,直到“程朱理学”的出现币乎网。
“程朱理学”继承了汉代“三纲五常”的观念,将“忠”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并说“君道即天道也”、“君德即天德也”,因此,即便人君有过,也要忠言直谏,“既不肯听,虽当救止,于此终不能回,却须求人君开纳处进说币乎网。”
这与孔子说的“以道侍君,不可则止”已相去甚远币乎网。同时,忠君是人臣之大节,也是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标准。
也就是说,因为凡伯不是被绑回去的,有投降敌人之可能,因此被判定为失节币乎网。“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观念由程颐提出,经过朱熹的宣传而日益深入人心,这表面上是在要求女性,但实际上“臣道”与“妇道”为一,遭遇亡国的士大夫与孀妇一样都应该为国为夫守节。
因此,“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事二夫”才会相提并论,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谚语币乎网。“忠君”观念与士大夫理想在承平时代其实并不具有二元对立的矛盾,甚至二者是可以互相服务的。
如果世界上有新的明主出现,是要选择忠于旧主、为之守节,还是投奔新主、实现理想?这种选择外化为仕与隐,成为摆放在宋元之际经历过亡国的士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币乎网。
他们徘徊纠结、痛苦挣扎,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宋室王孙赵孟币乎网。很多士人在宋亡之时不过二三十岁,正是大展宏图的最好年纪,要说他们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应该是不大可能的,赵孟也是如此。
第一首诗从孔子说起,孔子作《春秋》之时正是人生遭遇困境之时,王室衰微,礼法废弛,而他周游列国也没有找到英明的君主可以实现安邦定国的理想,所以只能借微言以晓大义币乎网。
“凤鸟久不至”,说明明君贤主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愁来不得语”,只能弹琴暂时排遣币乎网。
第二首诗先是写了秋风落叶、草虫促织,这一切都表明时光匆匆、难以淹留,从而让人夜不能寐币乎网。心急如焚。“昔为闺中秀,今作市门鄙”,是赵孟在宋亡前后身份变化的真实写照。
第三首诗和第二首诗要表达的差不多,“功名会有时,生世苦不早”,也许成就功名的机会早晚都会有,但是时光并不等人,盛年也难以重来,此时的自己就像一匹徘徊在空旷原野上的骏马,茫然四顾,不知该驰向何方币乎网。
在这三首诗中,赵孟表现了他在宋亡之后仍然想要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以及不遇明主、不得其时的焦虑币乎网。但与此同时,作为亡国宗室之后,赵孟心中又常怀黍离之悲、故国之念,他的《咏逸民十一首》赞扬了伯夷、叔齐、鲁仲连等一大批古往今来的逸民,并有以此自勉之意。
后一首名为怀古,实为伤今,以汉、商的灭亡喻宋,虽然千古兴亡都是如此,但身逢其时,仍然免不了忧从中来币乎网。
值得注意的是,赵孟将亡国的原因归结于南宋君臣的不作为以及千古兴亡的自然规律,一方面或与新朝的政治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于世事冷静的思考币乎网。
这一片幽心正是其隐秘的出仕之意;然而碍于其特殊的身份,他又不能够坦然做出“朝为刻骨肉,暮作歃血亲”的举动来,故只能用“何为慕荣禄,抱此长戚戚”、“虚名诚无益,不见斗与箕”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币乎网。
学而优则仕,这是天下士人共同的理想,因此赵孟没有否认自己的出仕之心币乎网。同时他又认为自己所学于时无用,隐而不出正是因为有自知之明,“非苟为是栖栖也”,这当然是自谦之词。
所以赵孟只能将一切归结于天命,穷为天命使然,达亦为天命使然,自己虽有心放浪于山水林泉之间,然而“造物者不吾舍”,自己也只好乐天知命币乎网。
结语
诚然,赵孟出仕并非被迫,而是心之所向,但他却在这条仕元之路上饱受心灵的折磨与灵魂的撕扯,等到功名之心在现实的重压下日渐冷却,剩下的就只有无限愧悔以及欲归不得归的怅惘币乎网。与赵孟同荐于朝的张伯淳也有类似的经历。
入元以后,授杭州路儒学教授,迁浙东道按察司知事,不久又擢为福建廉访司知事币乎网。或许是有人觉得以张伯淳之才做个八品的知事未免大材小用,便再次向元世祖举荐了他,“帝问冗官、风宪、盐筴、楮币,皆当时大议,所对悉称旨,命至政事堂,将重用之”,但张伯淳不肯接受,遂为翰林直学士。
要出仕则为名节所挟,要隐居终究心有不甘,这大概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共同境遇,他们纠结徘徊,他们犹疑不定,即便迈出了前进的脚步也要犹犹豫豫地四处张望,一旦发现前路艰难便又萌生退隐之心币乎网。
终其一生,别别扭扭,战战兢兢,活在文化、时代以及他们自己共同编织的大网里币乎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