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人拿借条向政府讨债,专家:您祖上是哪位?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三万法币。只要从别人手里借了钱,就有归还的必要。但不是所有人都那么自觉,所以古人便想出了一个法子—打借条。白纸黑字,这样借钱的人就没法抵赖了吧!而且在当今社会,借条或者租借合同也是打官司必备的证据。如果有了呈堂证供,法院也可以帮助受害者维权。今天咱们就来讲个关于“借条”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天,山西一位郭姓农民来到了县政府的门口三万法币。当守卫问清他的来意后,顿时惊讶不已。原来老人是来“讨债”的,还带来了借条。守卫虽心生疑惑,但还是向上作了汇报。一会儿工作人员便出来将老人接了进去。领导在见到老人后奇怪的问:“您说是来要债的?不知道政府是在什么时候欠的您债,欠债的原因又是什么?”
老人说:“不是政府欠我的债,是当年八路军欠下的三万法币。你看看这张借条还有效么?”说着老人便拿出了身上的借条。领导拿来一看,果然是八路军打的借条,而且上面金额还不小。是法币1100万。领导叫来了文物鉴定专家,让他们鉴定这张借条的真伪。专家在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出:借条是真的。
展开全文
专家询问老人:“老人家,这借条上面的金额虽是法币,但数额也不算小,能问一下您这张借条的来历么?”老人捋了捋思路,开始了回忆:“1946年,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三万法币。八路军的日子却没那么好过。当时军队的政策是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所以很多士兵都缺衣少食。为了能让大家填饱肚子,部队的首长决定向百姓借粮,并承诺日后可拿着借条去找政府兑换。我爷爷那辈儿家境不错,看八路军将士过的挺辛苦,便把家里富裕的粮食借了出去。八路军的首长给打了这个借条。”
专家继续问道:“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多次组织还款活动,您怎么不在那时候兑换呢?”老人无奈的说:“当时消息传递的不及时,等我们得知后已经结束了三万法币。而且日子还过得下去,就没多想借条的事。此次是我家里人做生意赔了好大一笔钱,在收拾家里东西时翻到了这张借条,才想看还能不能要回来。”
政府的领导在得知真相后交待:“要尽快帮助老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拖欠老人分毫三万法币。”财务人员在经过物价换算后最终确定,老人的这张借条价值8万元人民币。并在老人到访的第二天,让老人领走了当年的借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