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是个什么样的军衔?可算涨知识了!
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一套对应的军衔制度民国时的法币。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一套军衔制度,共分为六等,分别是将、校、尉、准尉、军士和士兵,未设立元帅军衔。尽管这套军衔制度看起来十分完备,但在抗战中,有不少将军却是“中将加上将”这样的奇葩军衔,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在1935年,国民政府将国军上将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民国时的法币。当年共授任1名特级上将、8名陆军一级上将、1名海军一级上将、21名陆军二级上将,次年又分别授予程潜、李烈钧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至此国军中授任的上将为124人、中将为418人。
其次就是所谓的“中将加上将衔”,事实上就是上将军衔由于没有空缺编制,导致有资格晋升为上将的中将无法晋升,所以设置这么一个“中将+上将”的东西来弥补一下,待二级上将空出缺额,再从中将加上将衔者择优正式晋升上将民国时的法币。
这种制度下,很多够资格的人就无法晋升上将了,因为活上将没有想退休的民国时的法币。那么为了安抚这些够资格而无法上位的老中将们,就出现了“中将加上将衔”这样一个奇怪的军衔。老中将们实际军衔是中将,但是待遇上是上将,也可以佩戴上将军衔。等有名额时再转正。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标注,文章均为本站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