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了个羊”
最近,身边有多少人连夜奋战,只为一个小游戏羊币。号称“通关率不到0.1%”的堆叠式消除游戏“羊了个羊”火遍全网,让玩家们“痛并玩着”。适当玩些休闲游戏,可以发泄身心压力,但《羊了个羊》在难度设置和游戏设定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成瘾机制。心理专家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游戏都会让人产生上瘾,陷入“多巴胺陷阱”“羊了个羊”第一关作为教学关卡,上手非常容易。然而真正的考验是从第二关开始,难度从“新手”跳跃到“史诗级的难度”。不足0.1%的通关率,瞬间激起了大家强烈的“挑战欲”。又因为其中出现为省份而战的玩法,更是引起大家“我为家乡争光”的荣誉感,和不拖家乡后腿的胜负欲,纷纷迎难而上。一次过不了,为了“续命”,不得不看广告。“羊了个羊”让玩家们在“想玩”“血压升高”“自我怀疑”“还是想玩”间来回横跳,最终还是在“越气越玩”的复杂心情驱使下反复挑战、观看广告。
甚至因为短时间太多玩家集中涌入,火爆程度远超预期,导致服务器3天崩了两次,公司不得不开出重金,急招后端服务器开发人员羊币。短短几天之内,游戏攻略、外挂乃至盗版层出不穷。警方还紧急提醒,谨防冒充“羊了个羊”客服人员、销售道具、复活次数等进行电信诈骗。
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羊了个羊”为何成为短期内市场上最赚钱也最赚流量的游戏?心理专家表示,玩游戏发朋友圈的动机由分享最高战绩,转变为吐槽与不甘,这种玩法其实就是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深刻洞悉心理的逻辑来让用户“入套”羊币。游戏仍然是游戏,只是包含多个属性,包括社交属性、攀比心理以及赌徒心理等等,通过精准把控情绪价值,驱动用户去试玩游戏关卡。
笔者认为:但是很多人意识不到内在的自我变化,认为是外在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改变羊币。于是就爱上了这样的行为,觉得这个行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形成条件反射,最后只要自己有了一点儿情绪变化,就会做出相应的外在行为。当我们沉迷于一个游戏且让自己烦躁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积极的行为,并将这些积极的行为变成我们的“习惯”。比如可以选择适当的健身、跑步、阅读、听音乐等。要牢记的是:治疗我们情绪的并不是这些外在行为,而是我们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我们需要借助这种调节机制,让我们有积极行为的“习惯”。
评论